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有资产作为国家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盘活与利用成为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国有资产不仅包括企业资产,还涵盖行政事业单位的各类资产,这些资产种类繁多、价值巨大,但由于管理机制滞后、信息共享不畅、审批流程复杂等因素,导致部分资产长期处于闲置或低效使用状态,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探索国有资产盘活的有效路径,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国有资产使用效率、激发市场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上普遍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资产管理方式以静态管理为主,缺乏动态跟踪与评估机制。资产一旦分发到具体使用人,其后续使用情况往往被忽视,直至达到报废年限才进行处置。这种管理模式不仅导致资产闲置浪费严重,还使得资产管理人员对资产盘活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资产盘活工作需要全面排摸资产配置情况、使用状况、动态需求及调剂共享模式等,涉及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沟通协调成本高昂,使得部分管理人员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缺乏主动盘活的动力。
房屋土地作为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权属关系复杂,是资产盘活过程中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在高校等历史悠久的事业单位中,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建设资料缺失等原因,存在大量无权证或权属不清的房屋土地。这些资产因权属关系不明确,无法进行合法有效的出租出借或转让,严重阻碍了资产盘活工作的推进。此外,权属纠纷还可能引发法律风险,进一步增加了资产盘活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资产信息的完整、准确、共享是开展资产盘活工作的基础。然而,目前各单位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上仍存在诸多不足,导致资产信息共享不畅。在资产购置环节,部分单位资产管理人员未将完整资产信息录入系统或录入数据不准确;在资产使用环节,资产状态变化未及时更新;在资产处置环节,实物处置后未及时删除相关资产卡片,导致账实不符。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资产盘活的决策效率,还可能引发资产流失等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审批程序复杂,内控管理严格,虽然确保了资产的安全完整,但也给资产盘活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在资产盘活过程中,操作流程普遍参照日常管理流程设计,导致审批环节多、周期长、效率低。如某科研机构的设备需通过公物仓调剂到某高校使用,需经过多轮审批,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成本。这种繁琐的审批程序使得部分单位对资产盘活望而却步,严重影响了资产盘活的积极性。
目前,对于什么是低效资产、如何判断资产的使用价值等问题,缺乏明确的标准和依据。资产盘活工作主要由资产使用部门主观判断,缺乏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同时,资产盘活的考核机制也不健全,监督体系尚不完善,对于资产盘活效能高的单位缺乏相应的奖励激励机制。这些制度体系的缺失导致资产盘活工作缺乏可操作性,单位盘活资产的积极性不高。
针对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的问题,各级政府应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教育培训力度,将资产盘活理念深入人心。通过组织专题培训、研讨会等形式,提高管理人员对资产盘活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其主动盘活的动力。同时,鼓励具体使用资产的工作人员积极参与资产盘活工作,形成全员参与、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通过教育培训,使资产盘活不再仅仅是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责,而是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任务。
为确保资产盘活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各级财政部门应进一步细化资产盘活工作机制,出台具体细则规定。这些细则应涵盖资产配置、大型仪器共享、资产调剂共用、资产集中管理、出租出借等方面,为资产盘活路径提供具体指南。同时,要明确低效资产的定义和判断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资产使用价值评价体系。此外,还应制定资产盘活考核评价办法和指标体系,对资产盘活效率高的单位给予奖励和激励,对效率低的单位进行督促指导,强化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盘活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为实现资产信息的全面共享和动态管理,各行政事业单位应完善内部国有资产基础数据库建设。在全面盘点、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及时更新资产信息系统数据,确保账、证、实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同时,要实现资产系统与单位内部其他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加强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例如,将资产系统与预算管理系统、政府采购系统、会计核算系统等互联互通,形成闭环管理。此外,财政部门应推动构建跨单位的资产信息共享平台,为跨单位、跨部门查询、调剂、共享资产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资产配置和使用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推动资产的全面统筹和高效利用。
为加快资产盘活速度、提高盘活效率,各级财政部门应简化审批流程、下放审批权限。通过精简和优化审批程序,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和等待时间。针对不同类型的资产盘活方式(如出租出借、调剂共享、公物仓等),应分类出台操作细则和审批指南。同时,要加强公共交易平台建设,通过公共交易平台开展资产盘活工作,确保盘活过程的合规合法和便捷高效。在审批权限下放的同时,要加强对盘活过程的监管和评估工作,确保资产盘活工作健康有序进行。
针对不同类型资产的特性和需求差异,应采取分类精准施策的策略进行盘活。例如:
房屋土地类资产:对于权属关系清晰的房屋土地资产,可通过出租出借、合作开发等方式进行盘活;对于权属关系复杂或存在纠纷的资产,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尽快明确权属关系后再进行盘活处理。同时,要加强对房屋土地资产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确保其保值增值。
车辆类资产:针对车辆类资产闲置率高、使用效率低的问题,可建立车辆共享平台或公车服务中心进行统一管理和调配使用。通过优化车辆配置方案、提高车辆使用效率等方式降低闲置率并减少浪费现象发生。
办公家具类资产:对于办公家具类资产,可采取调剂共享、租赁等方式进行盘活处理。通过加强内部协调沟通工作,将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办公家具调剂给有需求的部门或单位使用;同时,对于一些非核心业务所需的办公家具可考虑采用租赁方式获取以降低购置成本并提高使用效率。
大型仪器设备类资产:针对大型仪器设备类资产购置成本高、使用频率低的问题,可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或科研仪器设备协作网进行共享使用。通过加强行业内部协调沟通工作,将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大型仪器设备开放给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同时,还可探索建立仪器设备有偿使用机制以激励更多单位参与共享使用并提高设备利用率。
数据库与软件类资产:对于数据库与软件类资产等无形资产,应加强对其版权保护和管理力度,并积极探索其商业化应用途径。例如,可将部分具有市场潜力的数据库或软件产品进行商业化推广或授权使用以获取经济收益;同时,还可通过与其他单位或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或服务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为确保国有资产盘活工作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各级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工作力度。成立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或协调机构负责统筹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工作;同时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和协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资产盘活工作。
为确保国有资产盘活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各级政府应加强对盘活工作的监督检查与评估考核力度。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和评估考核体系对盘活工作进展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考核;同时加强对盘活过程中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盘活工作合法合规进行并取得实效。
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支持国有资产盘活工作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各级政府应注重宣传引导与舆论营造工作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强对盘活工作重要意义、政策措施及成功案例的宣传报道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盘活工作的认识和支持度;同时加强对盘活过程中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的总结推广力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盘活工作深入开展并取得更大成效。
国有资产盘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共同努力和协作配合。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完善体制机制、优化信息平台、简化审批流程、分类精准施策等措施的实施和推进,可以有效破解国有资产盘活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同时,还需要加强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强化监督检查与评估考核、注重宣传引导与舆论营造等保障措施的实施和推进,确保国有资产盘活工作取得实效并持续健康发展。
申请成功!
感谢您的关注,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