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十五五"规划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战略路径与关键举措

来源:辰领资产经营管理系统 时间:2025-07-10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国资国企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主导力量,肩负着更为重大的历史使命。"十五五"时期将是国资国企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攻坚阶段。本文从战略全局高度,系统分析国资国企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挑战,深入探讨改革的核心任务与实施路径,旨在为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国资国企改革面临的多维挑战与战略机遇

 

全球经济格局正经历深刻重构,"再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国际产业分工体系面临重大调整。这一背景下,资源配置全球化呈现出新特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速重构,各国围绕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竞争日趋激烈。对我国国有企业而言,这既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大机遇,也是维护产业链安全的严峻挑战。从国内环境看,统一大市场体系建设尚未完全到位,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仍需深化,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有待完善,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国有资本的配置效率。

 

从产业发展维度审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不断突破,科技创新正在重塑生产力基本要素。然而,部分国有企业仍存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在芯片、基础软件、高端装备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同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倒逼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这对长期依赖传统产业的国有企业形成了巨大转型压力。

 

国有资本布局方面,"三个集中"(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中)的推进步伐与预期目标仍有差距。特别是在未来产业布局上,对可能产生颠覆性影响的前沿技术投入不足,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相对滞后,难以有效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部分国有资本仍沉淀在低效领域和过剩产能中,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影响了国有经济整体功能的发挥。

 

国有企业微观层面,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具体表现为:现代企业制度不够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不健全;三项制度改革(劳动、人事、分配)推进不平衡,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增能减的用人分配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创新动力不足,价值创造能力有待提升;资产收益率不高,运营效率与国际一流企业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在新兴产业领域,国有企业的布局速度和规模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竞争优势,新动能培育和新优势塑造亟需加快。

 

二、国资国企改革的战略方向与核心任务

 

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十五五"时期国资国企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根本,以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系统推进七大关键领域的改革突破。

 

产业未来化布局是国有企业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国有企业需立足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加强对未来产业的前瞻性研判和系统性谋划。重点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等未来产业,构建梯次发展的产业体系。实施错位发展战略,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产业发展格局。中央企业应侧重基础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创新,地方国企则可结合区域特色,培育具有地方优势的未来产业集群。

 

机制市场化改革是激发国有企业内生动力的关键所在。必须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原则,即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必须一以贯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关键在于实现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的有机统一。要全面落实董事会职权,推行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制度,建立新型经营责任制,强化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破除"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在二三级子公司全面推行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真正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

 

业务国际化拓展是国有企业建设世界一流的必由之路。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优化海外业务布局,既抓好重大标志性工程,也实施更多"小而美"的民生项目。创新国际合作模式,从单一工程承包向投建营一体化转型,从传统贸易向全球供应链整合升级。加强国际规则研究,提高合规经营水平,防范化解境外投资风险。培育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跨国公司,增强在国际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目标一流化引领是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分层分类明确发展目标:大型央企和省属头部企业应对标世界一流,在技术创新、产业引领、安全支撑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省属企业要争创全国一流,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央企二三级子公司和中小型国有企业要走"专精特新"道路,培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行业小巨人和隐形冠军。建立差异化考核评价体系,突出质量效益、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等导向,引导各类国有企业找准定位、发挥优势、特色发展。

 

创新智能化转型是国有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战略支撑。国有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国家队,必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担当。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强原创技术策源,在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等方面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打造创新联合体,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加大研发投入,健全创新容错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评价精细化体系是国有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保障。大型企业集团要针对权属企业的不同功能定位、行业特点和发展阶段,实施"一企一策"分类考核。竞争类企业重点考核经济效益和市场化能力,功能类企业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公益类企业主要考核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建立多维评价指标,既看当期业绩也看长远发展,既看经济贡献也看战略价值,既看总量规模也看质量效率。通过精准考核引导各级子企业聚焦主责主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企业家精神培育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动力源泉。国有企业企业家精神具有鲜明特色,包含爱国敬业、创新发展、敢于担当等多维内涵。要健全企业家培养体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既给予物质奖励也注重精神荣誉。建立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的企业家撑腰鼓劲。弘扬企业家文化,营造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要胸怀"国之大者",强化战略思维,提升专业能力,带领企业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自身发展。

申请成功!

感谢您的关注,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